现在的孩子生活随着生活条件的优越,而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惯。过度依赖父母就是在这种条件下形成的最具典型的坏习惯,也是孩子自立自强路上最大的阻碍。孩子过于依赖父母,一定是父母的“过度保护”和“一手包办”导致的,但孩子并不会意识到依赖会对自己的成长有多大危害,也不了解依赖的习惯会影响自己的美好前程。
培养孩子独立自主能力的方法
1、给孩子机会让他去锻炼
“养不教,父之过”,我们不能养孩子一辈子,而是要教会孩子本领、技能,这样即使我们不在孩子身边,孩子也能够照顾好自己。
在孩子不断的动手学习过程中,掌握更多的技能,也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自信心也就慢慢的建立起来了。当成功的喜悦激发起孩子越来越喜欢自己动手和探索的兴趣时,也就是孩子真正走向自立自强的开始。
2、遇到困难让孩子学着独立去解决
在孩子刚开始喜欢自己动手尝试做一些事情时,因为缺少经验和锻炼,在这个过程中就可能犯错误。但很多父母在看见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就赶忙插手,告诉孩子应该如何去做,甚至干脆动手帮孩子做了起来,这样久而久之,孩子不但不能自立,反而会更依赖父母。
在孩子遇到问题时,父母不要第一时间出手相助,而是应该先鼓励孩子自己动脑、动手去解决问题,让孩子发觉自己的潜能,认识到自己的能力。
因此,无论孩子做什么事情,父母都应该让孩子独立把事情做完,如果失败了引导孩子动脑思考,再换另一种方式去做,直到孩子独立把事情完成。
3、让孩子参与事情的决策
从简单的事情让孩子参与进来,这样可以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并且能够使孩子体会到自己在家里的重要性,锻炼孩子自主能力的同时,还能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和主人翁意识,从而减少孩子依赖心理的产生。
4、激发孩子的斗志心
在孩子独立完成一件事情后,父母应该有意识有针对性的表扬孩子,这样能激起孩子的昂扬斗志和自尊心,从而产生“别人能做的事情,我也能做到,别人不能做的事情,我也要想方设法完成”的信心。
父母对孩子的斗志进行鼓励,孩子就会采取进一步的行动,这样就帮助孩子从心理上和行为上脱离了依赖的恶习。慢慢的,孩子也会学会用实际行动去捍卫自己的自尊心和荣誉感。
5、给孩子一段时间,让他自由支配
有位聪明的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每天给孩子一段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孩子有时是玩,有时去读自己喜爱的一本书,有时是画画,当然,有时忙来忙去什么也没干成,但是孩子逐渐懂得了珍惜时间,学会了做计划。
独立自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家长们切不可掉以轻心。切忌溺爱。因为这种“爱”对于孩子的以后的成长来说是“阻碍”。在安全的前提下,请父母把锻炼的机会留给孩子,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在适当的时候提供适当的帮助,完成后鼓励与赞美。让孩子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如何培养孩子独立自主能力?
1、给孩子适当的责任和自由
孩子需要有一定的责任感和自主权来学会独立。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孩子适当的责任,例如让他们帮忙做家务、管理自己的时间、自己处理问题等等。
2、学会尝试
在孩子想尝试做某件事情的时候很多家长都怕孩子伤到,怕孩子干不了阻止孩子做想做的事情,长时间下去就会是孩子对父母有依赖性的。家长们可以尝试让孩子自己做事情,而家长不放心的话可以从旁协助。
3、学会选择
家长们做什么事情不能都给孩子安排好,不给孩子自己选择的机会,这样孩子只会听从而不会自己选择。比如孩子今天想要穿白色的衣服,而妈妈今天就想给孩子穿红色的衣服,这种情况的时候如果两件衣服都可以穿的前提下,妈妈可以试着让孩子自己选择。这样孩子有了自己的主见就不会在以后的生活中处处的都要依赖父母了。
4、让孩子自己做决定
有些家长之所以会如此依赖家长,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家长造成的。一些家长因为太爱孩子了,所以就不想让孩子费心或出力,于是就包办孩子的一切,不给孩子做决定的权利,试问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如何才能养成独立的性格呢?
孩子缺乏独立自主能力的表现:
1、无法独自做决定
对家长依赖性强的孩子,在面对一件事情的时候,往往无法独自做出决定,总是需要家长的建议,或是家长来帮助他们做决定。
2、完全听从家长要求
独立性差的孩子,更容易完全听从家长的安排,他们不想或是不能做出决定,于是就只能按照家长的要求或是安排来做事。
3、喜欢逃避问题
独立性差的孩子,在遇到问题,尤其是解决不了的问题时,他们还喜欢选择逃避。因为太依赖家长了,所以他们觉得离开家长,他们自己是无法解决问题的,于是只能逃避问题。
没有父母不希望培养出一个能独立自考、自己解决困难的孩子,这就需要父母从小注重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很多父母就是被“溺爱”冲昏了头,怕孩子受委屈,什么都帮孩子准备好。等孩子长大以后,才发现孩子离开自己什么都不会。
培养孩子独立自主能力的重要性:
1、有利于培养孩子独立的人格。
父母和孩子终究是不同的,虽说是至亲的血缘关系,但并不会一辈子都绑在一起生活的,终究会有分离的时候。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独立,即便是将来离开了父母也能够很好的生活。
2、良好性格的形成。
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可以让孩子更好地通过自己的方式来探索世界来解决问题,可以避免孩子及早摆脱对于父母的过度依赖、不必要的依赖。这种摆脱,使得孩子可以养成自信、自强的良好秉性,同时,在面对苦难的时候,可以更加从容地去应对挑战,不会轻言放弃。可以说,独立自主能力的养成,对于孩子所有的良好性格,都有着积极的推动意义。
3、有助于脱离父母的依赖。
自立的孩子即便父母出了远门或者是不在身边,他也能够很好的照顾自己,遇到棘手的问题,即便不能够全部解决,但对于他来说也不是什么大问题。自立的孩子是不会因为父母不在身边而奔溃大哭的,孩子们要学会的就是离开了父母还能够坦然独立的享受生活。
4、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
独立性较强的孩子,在面对突然情况发生时,不会慌乱更不会畏手畏脚,自立的孩子能够解决一部分的问题。而自立的孩子身上所表现出的就是“自信”,要知道“自信是一个人最美的气质”。
培养孩子独立自主能力的方法:
1、多教孩子做事的方法、
小孩子做事情需要自己动手去做,也需要自己动脑去研究,但是,前提是我们一定要多给孩子传授一些做事的方法,让孩子能有效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
2、不干涉孩子的选择。
我们在把选择权给孩子的同时,一定要做到不去人为干涉孩子的选择,孩子选择的正确,我们要多祝贺,不正确也没关系,讲明白道理就可以了。
3、学会自律。
如果想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应该先要让孩子学会自律,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向独立前进一步。其实也就是说让孩子自己懂得控制自己,不能因为得不到某样东西就开始哭闹,甚至是不吃不喝。学会找人帮忙,孩子稍微大点之后,不仅要让他知道做好自己的事情以后,还要学会如何找人帮忙。
4、学会尝试。
在孩子尝试做某件事情时,很多家长都怕孩子伤到,怕孩子干不了阻止孩子做想做的事情,长时间下去就会是孩子对父母有依赖性的。家长们可以尝试让孩子自己做事情,而家长不放心的话可以从旁协助。比如孩子要帮助妈妈洗碗,但是生怕孩子把碗摔破划到手,这时妈妈可以把洗碗盆放到低处,然后在一旁进行指导,这样会让孩子喜欢上自己做事情,有了自信心,从而慢慢的学会独立。
现在的家庭教育当中,“过度溺爱”的情况非常普遍。很多孩子从小就被家里所有人所环绕,缺乏锻炼的机会,生活能力非常差。这在小的时候或许不明显,可一旦等到孩子读初高中、大学,走入社会后,连独立都做不到,生存又从何谈起。
如何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
1、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当然这要从一点一滴地进行锻炼,因为只要这样才可以让孩子慢慢地学着长大。作业自查。孩子自己长大了,那么自己的做业就可以自己检查,自己检查完后,你再检查,这样可以锻炼孩子的认真和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
2、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
对于培养孩子独立生活能力需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比如教孩子系扣子,可以先把纽扣对准扣眼,让孩子自己推进去。这样由简到繁一步步地达成目标,对于孩子而言更容易学会并且掌握得更牢固。
3、尊重孩子,让孩子可以正确看待自己。
让孩子更加坦然的面对生活的问题,遇到问题积极思考,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去怀疑自己讨好别人。家人要体谅孩子,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支持,让他们勇于尝试。另外,家长要帮助孩子,寻找孩子身上的闪光点,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让孩子内心充满自信。
4、耐心。
孩子做事情一定不如大人熟练、速度快,有些家长会很着急、嫌麻烦,就催促孩子甚至替孩子做,但孩子的能力是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培养起来的,因此,家长千万不要因为一时的怕麻烦而错失培养孩子能力的机会。
5、把选择权交给孩子。
在一些小问题的处理上,我们家长一定不要过多的干涉孩子,让孩子能够有空间作出自己的决定,这样,有利于孩子自主性的好习惯养成。
6、对孩子的努力要认可,及时给出表扬和意见。
每个人都喜欢别人认可自己,夸奖自己,孩子当然也不例外。孩子能顺利完成一件事,即使做得不好,我们也尽量找到他的优点,进行表扬,他的缺点我们也给予一些意见,鼓励他在下次能顺利完成,提高孩子的积极性。
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有哪些好处?
1、培养孩子的责任。
孩子在独立完成一些事情的时候,可以让孩子学会对自己负责,他们需要更好地去考虑自己行为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达成较好的效果。但是不论结果如何,孩子都会有着不错的收获。如果成功了,那么孩子就会有着更多的成就感,如果失败了,孩子也就学会了对于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要自己去承担应有的责任。
2、社交能力的提升。
一个独立自主的孩子,他们往往能够在群体中有更多的存在感。因为他们能干,他们可以为集体做很多的事情,从而也就容易受到其他成员的欢迎和拥戴,成为集体中重要的一分子。其他的孩子都愿意和他一起玩耍,而孩子也可以尽情地享受被其他孩子喜欢的感觉。孩子的社交范围也就能得以不断地拓展,而社交能力的提升也会比其他孩子获得更快的速度。
3、促进动作协调性。
一些看起来非常容易的动作,但是在孩子做起来的时候,就会觉得有着很大的困难,他们往往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训练,才能顺利地完成这些动作。如果孩子的独立性比较强,他们可以有很多这样的训练,从而使得孩子的动作能够更加地协调。而动作的协调,又使得孩子更加愿意去尝试其他的新动作,从而形成了良性的循环,孩子的自理能力越来越强。
毋庸置疑,是否独立会对一个人的一生产生非常大的影响。能够尽早实现独立的孩子往往自理能力强,有独自解决困难的实力,且对自己要做的事有着清楚的规划和目标,做任何事都更容易成功。孩子的独立能力需要尽早培养,具体应该怎么做?
孩子独立自主能力培养的方法有哪些?
1、教孩子勇于面对失败。
孩子的心智不成熟,所以在面对挫折时,不能正确的调整自己的心态,如果经常遭遇失败,就不敢再去尝试,害怕别人将错误都怪罪在自己身上,所以独立性越来越差,对父母比较依赖。家长应该教会孩子勇于面对挫折,在孩子失败时不能嘲笑他,而是跟孩子一起找到原因,并解决它。
2、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
有的孩子喜欢依赖家长,是因为自身没有安全感,如果让他去单独做一件事,孩子内心是极度拒绝的。面对这类孩子,家长应该学会呵护他们的内心,营造和睦温馨的家庭氛围,会让孩子感受到家的温暖,除此之外,父母要经常向孩子表达爱意,告诉孩子自己会站在孩子的身后,让他安心的踏出每一步。
3、帮助孩子提升能力。
父母也需要帮助孩子提升各项能力来强化孩子的独立性。比如可以帮助孩子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孩子的耐心和定力等。比如可以让孩子自己画画、看书、拼图等,这些既能提高孩子的独立动手能力,也能够培养孩子们的耐心和定力。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觉得他是一个个体,并且能够很好地自己完成一些事情,长此以往孩子渐渐就会树立起什么事情都要靠自己、并且相信自己能够很好完成的这种观念。
4、父母不要为孩子包办太多。
父母如果不放手,那么孩子是永远不会成长的。只有让孩子自己去尝试做了,那么孩子才能真正学会如何去自己独立处理事情。
5、培养孩子的优秀品德和独立个性。
平时要与孩子一同看一些关于这方面的书,历史方面最好,因为以史为鉴可以明性。同时,让孩子多参与一些社会活动,比如义工或者其他的团体活动,孩子出现人际方面的困扰时,要用正确而客观的观点帮他分析,找出突破点。
孩子独立自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有哪些?
1、独立意识有助于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态度。
孩子养成独立意识之后,就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长期这样会慢慢给孩子带来责任感还有自信心。自信心在学习和生活中都是很重要的,有了自信心,学习会更加主动,学习效果也会加倍。如果孩子从小就开始培养独立性,对待事物也会有更加成熟的看法
2、独立意识有助于良好性格的形成。
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这种态度相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性格形成过后便很难改变,将会伴随其一生。孩子尽早独立可以让孩子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孩子会和其他同龄人形成良好的关系,为人际交往打下基础。孩子具有独立意识,面对事情也会更加勇敢,更加坚定,长大以后也能更加融入社会,适应社会的发展。
孩子终有一天要离开父母的保护,独自面对人生,打理自己的工作、自己的生活,这就需要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只有父母敢于放手去磨练他们的意志,才能成为一只独立高飞的小鹰。
怎样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
1、父母要以身作则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爸爸妈妈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有很深的启迪作用。不论说话做事,都要记住,孩子就在身边,哪怕一件很小的事,父母的表现也会影响到孩子。孩子们的成长时刻牵动了父母的心,没有哪个父母舍得孩子吃苦,但做父母是有有效期的,我们不可能保护孩子一辈子,趁孩子还小的时候,要尽早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将来孩子长大了,即使没有父母的庇护,也能活出自己的精彩。
2、学会求助
除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之外还要让孩子学会求助他人。比如说你带孩子出去买东西,到了商店之后不知道商品在什么地方,你可以尝试让孩子去问售货员,孩子得到答案之后会有以一种成就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也会主动地寻求帮助。这样可以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会向他人求助,不会因为做不了或者不知道的事情而受阻。
3、更新爱的观念,改变爱的方式
把学习的机会交给孩子,培养孩子自理的能力及对外界的适应能力,为其今后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是这种爱的观念和方式往往被许多父母所忽视。一般情况下父母对孩子的疼爱表现在细致周到的照顾上,并事事代劳。殊不知这些父母在不经意间丢失了孩子动手学习的机会,造成孩子的依赖性,使其失去适应周围环境的能力,实在令人遗憾。改变爱的方式就是要注重孩子独立性、自主性的培养。
4、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孩子在生活中很多事情习惯了让爸爸妈妈帮忙,有时候很简单的事情都要家长帮忙,这样下去会让孩子永远也独立不了。家长们可以让一些孩子自己可以做的事情自己来做,比如孩子穿衣服的时候袜子掉在地上了,非得要爸爸妈妈帮忙捡起来,其实自己是可以办到的,这时候爸爸妈妈可以告诉孩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要自己做,这样就会让孩子懂得自己事情自己做的道理,在自己一个人的时候就会慢慢的独立起来,不会什么事情都要让别人帮忙了。
5、家庭成员的态度要一致
这边孩子兴高采烈的去做自己的事情了,这边奶奶说:“宝贝不要做,奶奶做就好了别弄脏了新衣服”。从而让孩子知道奶奶在就不用做事,那就麻烦了,父母再辛苦的引导也只是徒劳,所以家庭成员要统一自己的言行及要求,让孩子没有躲避的空间和避风港,知道这些事就是自己的,自己必须完成。孩子在家里有更多的独立生活的经历和锻炼,孩子也会越来越独立。
现在家庭中的很多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自主独立能力很差,在现在的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缺少独立自主能力的孩子。他们的性格胆怯懦弱,习惯躲在成人的背后求得安全。
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
1、学会关心他人
在生活中家长们都很关心疼爱孩子,也要尝试着让孩子学会关心他人。比如说爸爸下班回家非常的累,这时可以躺在床上对孩子说自己好累让孩子帮着你按摩下,孩子再帮你按摩的时候你要很高兴的感谢,这样孩子尝试到了关心他人的快乐就会继续下去。这样会使孩子逐渐的学会关心他人,可以开始自己做事了。
2、给予孩子选择的权利
父母要懂得放手给予孩子更多的空间和自由,不要给孩子太多的限制,不要经常否定孩子,对孩子说“不”,要给他们更多的机会去做选择,不要用自己的价值观去干扰孩子的选择。孩子有了更多的自主选择权,才能够通过思考能力的锻炼,形成独立的性格。
3、坚定决心克服困难
在完成一件事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困难,父母首先必须增强孩子克服困难的决心。希望培养子女克服困难的能力的父母可以安排子女通过简单的家务帮助父母,在做家务时设置小障碍,并鼓励子女自己克服困难。即使最终不能完全解决困难,这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一种体验,父母必须忍受。如果您发现孩子在中间无法解决问题,则可以尝试指导孩子使用其他解决方案。父母的不干扰和不帮助可以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让孩子学会自己解决问题,这对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很有帮助。
4、遇到困难自己努力解决
每一个人出生之后都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父母不要在孩子一遇到困难时就迫不及待地去帮助,比如,孩子摔倒了,马上跑过去把孩子扶起来;孩子吃饭把饭撒在桌子上,马上就批评孩子,然后连忙给孩子喂饭,这样做只会让孩子感到自己无能、感到自卑,从而失去探索世界、尝试新任务的勇气。
5、家长不能一见孩子哭就“心软”,有时需要下狠心
有些时候孩子遇到困难就会出现抗拒、大哭大闹,有些家长看到后就放弃了,孩子的“阴谋”得逞,下次遇到这样的情况,他还会故技重施,久而久之,孩子取得了胜利家长放弃了抵抗,而孩子从此就多了更多对家长的依赖。那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家长狠下心来就是不妥协,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告诉孩子逃避是逃不掉的,从简单的入手,在这个过程中给孩子更多的鼓励和赞许,再加上家长的榜样作用,慢慢的让孩子养成独立的好习惯。
上一篇: 七岁儿子厌学怎么办
下一篇: 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