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教育男孩的书籍

家长书单2023-02-20 17:17:01

有些事就是因为不容易做,所以才要加倍努力做好,教育孩子就是这种类型的工作。要做一个优秀的爸爸或妈妈,就要多看教育孩子的书籍,让自己懂得多一些很有必要。正是因为有些事情的成果或是后果很大,才更需要提前积攒知识储备与经验。

适合教育男孩的书籍:

一、《养育男孩》

这是一本逻辑结构很清晰的指导书。分别从认识男孩特征,为何区别于女孩养育以及如何正确养育男孩这三个大方向,并结合诸多小故事生动地为读者展示了父母在面对男孩养育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如何智慧巧妙的解决,提供了教科书式的指导。

本书重点和凸显价值的地方主要体现在第三部分,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如何养育我们的男孩?作者分别从父亲、母亲、学校和社会这几个方面给予了介绍。

【父亲如何做】

男孩子其实很喜欢跟父亲玩在一起,所以父亲在亲子关系中会起到言传身教的效果。孩子会学习父亲的人生态度,会观察父亲的行为学习如何爱人,会观察父亲的行为学习如何感受一切。作为父亲应该教育男孩尊重女性,不要因为婚姻破裂抛弃孩子。

【母亲如何做】

虽然男孩在第二阶段开始就会慢慢出离母亲的怀抱,但是母亲的角色在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中还是起着无比重要的作用。作为母亲我们应该在如何照顾男孩、如何帮孩子了解性以及帮孩子树立良好的自我形象这些方面给予孩子积极的指导。

【男孩性教育】

男孩从青春期开始,随着睾丸激素的急剧上升,带来性意识的觉醒,父母在性教育上的关注和引导也是极为重要,可能会对孩子一生产生影响。应该本着尊重性的基础上,抱着积极开放的心态,正确引导男孩对女孩的感受以及对自己身体变化的认识。即使发现自己的孩子是同性恋,也要给予正视和包容。

如果你也家有男娃,如果你也对男孩养育焦虑心烦,推荐阅读本书,全书不到200页,一个晚上就可以看完。希望我们都能把家里的男孩塑造成能够保持温暖内心和快乐的天性,形成强壮的脊梁和积极的态度,成长之路更加顺利的“男子汉”!

二、《培养最优秀男孩全书》

根据男孩的性别特征以及心理特征,并依据现在的社会状况,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为父母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家教方案。给男孩足够的空间,让他们自由地成长;男孩要“穷”着养,别让他太“富有”;身教重于言教,父母要做男孩的榜样;学会“扬长避短”,充分发挥男孩的优势。

本书根据男孩的性别特征以及心理特征,并依据现在的社会状况,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为父母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家教方案。概括说来,父母在培育男孩的时候应该遵循以下几点:

1、给男孩足够的空间,让他们自由地成长

相信很多养过鱼的人都知道这样一个道理,养在鱼缸中的热带金鱼生长速度非常慢,无论喂养多长时间,它始终3寸多长;然而,如果将它放到大水池中饲养,只需要一两个月的时间,原本3寸多的金鱼便可以长到1尺长。

这个道理同样可以应用到教育之中。如果把男孩比喻成小小的“金鱼”,男孩的父母则是“保护金鱼的鱼缸”。男孩的成长需要自由的空间,在父母的保护下永远难以长成“大鱼”。因此,若想让男孩更健康、茁壮地成长,就一定要多给他一些可以自由活动的空间,而不是让他受限于小小的“鱼缸”之内。

2、男孩要“穷”着养,别让他太“富有”

俗话说:“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意思是说:从古至今的英雄总会经历很多磨难才能成就大业,而娇生惯养的男孩总是缺少男子气概,最终难以成就伟业。所以,父母不妨狠下心来“穷养”自己的儿子。

当然,这里的“穷”不单指钱财方面,还包括许许多多的挫折和磨难。只有让男孩多一些历练,他才会懂得生活的艰辛,懂得孝顺长辈,懂得感激和满足,从而形成独立、勇敢、自强的个性。

3、身教重于言教,父母要做男孩的榜样

身教重于言教,这是教育男孩尤为重要的一条原则。陶行知说:“以教人者教己。”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如果渴望自己的儿子日后具有优良的品质,那么自己首先就必须具备这样的品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教导孩子时要以身作则,用自己良好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去熏陶孩子。比如:对老人要尊敬;对人说话要温和;对儿子说话要诚实;做事要大度、不占小便宜……只有这样,才有利于男孩品性的塑造。

4、学会“扬长避短”,充分发挥男孩的优势

古时候,一户人家有3个儿子,他们的个性、身体特征各不相同。父母根据他们自身的特点,教他们学习不同的技艺,以便他们将来能自立。

老大憨厚,能吃苦耐劳,父母就让他学种地,培养他当农民;老二聪明伶俐,思维敏捷,精明能干,父母便让他学习经商,将来当商人;老三心思细腻,但有些驼背,父母就教他学织布,驼背不影响干活儿。就这样,这3个儿子每人都学会了一种谋生的技艺。

通过上面的小故事,我们明白,在教养男孩时,父母应学会“扬长避短”,这是培育男孩的一大策略。每个男孩都有自己的优势,也都有劣势,不可能十全十美。男孩父母要做的,便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孩子的优势,而不是揪着孩子的劣势不放。

培育男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实际上这也是父母重新认识自己、塑造自己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父母一定要有信心,要相信自己,也要相信自己的男孩。

三、《用蒙台梭利教育法开始0~6岁男孩潜能》

这本书的作者是日本蒙台梭利教育专家、蒙台梭利幼儿园园长,同时也是两个男孩的妈妈,它基于蒙台梭利教育理论和丰富的一线教学经验,分析敏感期内男孩的种种行为偏好及其隐藏着成长信号,揭示了儿童成长的规律。本书提供了0~6岁男孩智力训练、感觉训练、专注力训练、行为训练的实操方法。可以帮助男孩顺利度过敏感期,赢在人生的起跑线上。

那这本书带给我哪些启示呢?

1、如何真正理解孩子?

在本书里,第一章节是理解幼儿敏感期,在这一个部分主要介绍了次序敏感期、动作敏感期、社会规范敏感期、语言敏感期。学完这个章节,你可以对孩子的敏感期有一个很好的了解,对孩子的种种行为产生豁然开朗的感觉。比如我在看到这部分的时候,就能理解为什么每次我把儿子玩具的次序打乱,他都会很一定要把它们顺序调整过来,按照他自己的顺序排列。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能够抓住孩子成长的关键期,做好正确的引导,那么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想,家长如何真正地理解孩子?首先在懂得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理解孩子成长的关键期。

2、如何更好的教育孩子?

第二个章节介绍养育孩子的8个要点。比如说“正确看待屎尿屁,让他帮忙,尊重男孩喜欢的事情”等等,在男孩的偏好中隐藏着自立、成长的线索,这让我想到,最近儿子超级喜欢研究地铁。在看完这本书之后,我意识到,可以在他喜欢的事情基础上,鼓励他去自由探索各个站点特色,开发相关亲子活动比如你说我猜,给予机会让我帮助别人设计乘车路线。周末有时间,我经常带着他,在地铁里穿梭,让他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到兴趣的实用性。在这个过程中,明显感觉到他非常的开心。如何更好的教育孩子?爱好里蕴含着教育契机,在理解孩子的基础上,关注孩子爱好,才能做更好的引导。

3、如何给孩子成长助力?

古代有孟母三迁的故事,其告诉我们环境对我们成长的重要性。其实相比于物质环境,语言环境更加值得我们关注,男孩比较调皮,因此很多妈妈都喜欢对孩子说“不可以”,如果经常使用“不”字句,不仅达不到教育效果,还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带来很多教育问题。比如让孩子拥有一个非常叛逆的青春期,那如何与孩子说话呢?在这本书里面提到了几句话,比如说评价孩子说“真帅”,“做得很好”代替“好棒”,表扬孩子说“谢谢”,多说“辛苦了”、约定用“之前我们说好了”、让孩子感受的关注说“妈妈我在听着呢”。这些非常好的建议,本人亲自尝试,非常有效,强烈推荐大家去试一试。《父母的语言》一书中曾说,积极的正面语言就是孩子成长的起跑线。如何给孩子成长助力?从好好说话开始吧。

好习惯,益终生。蒙台梭利教育法是用成人的态度去教育孩子成长,如果你在教育孩子过程中,感到困惑,想更进一步,或者仅仅是好奇,都可以打开这本书看看,相信你一定会有收获!

四、《越早学越好!给儿子的性教育》

这是一本聚焦在男孩性教育知识的书籍,由韩国该领域的性教育讲座讲师,专为儿子的家长所编写。

此书共有56个篇幅,除了开头关于性教育意义的部分,大多都是以家长可能会有的问题来延伸回答,例如如果遇到年幼儿子对妈妈(或异性)身体,或对自己的身体产生好奇(问性器官相关问题、因性蕾期而触摸性器等),家长该如何应对等等。

因为韩国先前沸沸扬扬的「N号房」事件影响,书中也提到现代孩童在网络生活中很有可能会遇到的「网络暴力」,或是因为观看不雅片而改变思考模式,对异性不尊重而成为加害者等等,身为家长的预防方法及应对方式。

虽然大家都知道,性暴力或性骚扰的加害者不一定是男性,但无论是台湾,或是韩国的社会确实还是以父权社会为主,我们从小到大所听、所说,甚至是所看的电视节目,在在都显示出了男女为了符合大家对于性别的刻板形象,应该要表现出的特定行为举止。

作者也多次在书中提到「同意与共识」的重要性,也就是在做任何事——无论是拍照、肢体接触、接吻、性行为等——都要先得到对方的同意与共识。而这其实就是「尊重」,尊重完全就是在家中就可以学习到的,从父母之间或父母与孩子的互动中学习而来。

这两本书我都非常推荐!生儿子买儿子版,生女儿买女儿版,两个都生就都买,没生也可以当科普书看。

每一位家长,都有一个“望子成龙”的心愿,想要把自己没能实现的梦想托付给孩子,或者期待着孩子能够成就一番事业,所以,家长们都希望能够教育好孩子,给孩子一个好的起点。

但是,教育好孩子并不简单,尤其是男孩子。男孩子比较活泼好动,喜欢打闹,相比较女孩子的文静,男孩子给人一种可以忍受打骂的错觉。其实,男孩子和女孩子一样,都有着敏感的心灵和需要呵护的童心。

所以,想要教育好男孩,家长要多看一些教育男孩的书籍,这样孩子才能受益无穷,成就不一样的人生,男孩的的家长们,让我们一起学习吧!

上一篇:小孩教育相关书籍 下一篇:有没有给父母看的教育孩子的书籍啊

猜你喜欢